第一部分
1.若機器人殺人,死刑存廢雙方可提出哪些主張以贊成或反對處死機器人?
贊成方:若是機器人具有自主人格可自由行動,殺人就是出於其自身意願所造成的,而沒有人有權剝奪另一個的生命,這樣是侵犯到另一個人的生存權,因此應該處死機器人,讓其對其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並從而達到嚇阻的作用。
反對方:執行死刑後該生命及不存在,若是日後重審定讞為冤案,但被處死者的生命已不可挽回;若是機器人只是作為人類的附庸而並未具有自主權,此種情況下該機器人只是從犯。對犯錯者應以感化為主,而對機器人則可在其程序內植入”禁止殺人”之類相關程式,從而杜絕問題。
第二部分
2. 「轉型正義」是民主鞏固的潛在障礙之一,也是新興民主國家經常會面臨的政治與道德難題。「轉型正義」係指在民主轉型後,新的民主政府應如何處理過去獨裁政府對人權的侵害以及對無辜生命的屠殺?另一方面,對過去獨裁政府中發號施令的高層人員又應該如何處置?各國面對「轉型正義」的處理方式大致有四種,第一,對受害者的補償與賠償,並對過去受歧視族群的尊嚴予以承認和尊重;第二,對最高統治者或核心成員進行追訴;第三,選擇遺忘過去的歷史,放棄追究;第四,組成
「真相和解委員會」釐清歷史真相,使加害者得以懺悔、受害者得以安慰、後帶得以記取教訓、使國家社會得以避免分裂。
台灣民主化後,民主政府也面對著「轉型正義」的難題,目前政府處理的方式大約較接近上述的第一項以及第四項,惟仍有許多受害者家屬或是人權團體無法接受政府的處理方式。今年的228紀念日,成大零貳社在雕像前上演行動劇抗議,以蔣介石銅像為媒介,在銅像脖子上掛著「1947-2012」紙板,並裝置假人,隱喻校園仍舊被蔣介石及國民黨威權壓迫著;滿佈紅色顏料,則象徵受難者的鮮血未乾。成大零貳社表示:「希望提醒社會大眾及成大師生,威權未死,傷害猶存,當二二八事件在歷史教育中被刻意忽略,當代年輕人對政治普遍無感的此刻,恐怕多數活動也淪為儀式性的重
複。威權統治者化為銅像,坐落在台灣及校園各處,成了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最大諷刺,唯有正視這段尚未釐清加害者歷史、從威權遺緒中跳脫,真正的寬恕與自由 才會發生。」
試問,「移除蔣介石銅像」,台灣是否就得以實現「轉型正義」?「移除蔣介石銅像」,台灣是否就可以脫離「威權」,實現「民主」?若是,請闡述您的看法。若否,則請問台灣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轉型正義」的難題?
我個人覺得「移除蔣介石銅像」不代表台灣實現「轉型正義」,私以為蔣介石銅像不過是歷史的一部分,即使移除了千千萬萬個銅像,存在的觀念、思想與爭議依舊存在,銅像只不過是個被遷怒的媒介,就像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欲泯滅所有反對他的言論,然而這不過是無用之舉,反對的聲音仍在,不過是在等待時機再爆發出來罷了。那些因為二二八而受到傷害的人也不會因為銅像被移除就認為他們的正義得到聲張,反而讓人覺得「移除蔣介石銅像」不過是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在作秀而已。
脫離「威權」,實現「民主」應該是要表現在生活中,體現在社會上,「移除蔣介石銅像」不等於「民主」,頂多象徵「威權時代」已然終結,社會要邁入「民主時代」,真正的落實「民主」還是需要用時間來證明的。
我覺得成立相關的委員會是最適宜的方式,畢竟只有客觀的陳述事件,避開過於主觀及情緒化的觀點,才能夠還原歷史,等待時間的洗刷,將一切公諸於世,歸諸公理。就像是這名的「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面對真相,保存真相,不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都應有權利知道一切,加害者應為他們的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付出代價,而受害者則有權知道他們試音為什麼受到傷害,而不是在檯面人物的話語的操弄下,無謂的憤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