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則聯合報新聞〈搭復康巴士,背巾嬷有閒逗孫〉,並針對此新聞,提出以下評論供修課同學交流、參考。
不只是復康巴士僧多粥少,長久以來,台灣無障礙交通資源也存在分配不均的問題。
「擴大辦理,靈活調度」確實是治標藥方,但,唯有將無障礙交通問題進行全面整理、在都市計畫階段就導入整體規劃——依照不同障別程度,分別提供不同的無障礙交通方式:由針對重度障礙者的復康巴士到府接送、到備有輔具的低底盤公車、再至交通引導設施等等,一一回應不同程度身障者的需求,才是將有限資源效益極大化的治本方法。
否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終將只有這類幸運受媒體關注的極少數「溫馨故事」才得改善生活。
另,本地公民常以「救助極少數人」的眼光檢視無障礙服務與相關法令,政府也缺乏整體政策,卻忘了:「障礙」不只是「身份」,更是流動的「狀態」。每位健常公民都可能患病、成為生理殘障者,女性公民有懷孕的可能,年輕公民也總有衰老的一天,隨高齡化時代加速來臨,行動不便者比例漸增;所有公民都可能成為無障礙生活環境的使用者。
同時,欲提醒同學:人民權利來自人類生活經驗,為了自保、也為追求更好的共同生活,身為公民,實應主動關懷本地相關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