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楊雅涵(Yang, Ya-Han)、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親生父母的確認與否對人格塑造會造成影響嗎?

我猜想,一般身心健康的人不會吃飽沒事跑去查出生證明、確認養育自己多年的父母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同時也不會因為沒有作此一確認而不愛養育自己的父母親,更不會因為沒有作此一確認就使自己的人格、身心靈的發展受到阻礙。因此我看不出不讓試管嬰兒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如何會影響這個嬰兒的人格從而侵犯了她/他的人格權。

我對上面問題的答案:不會。或許可以為負責報告「試管嬰兒有權知道親生(基因)父母的身分,這項權利高於精卵捐贈者的隱私權。」的同學帶來一些幫助。

5 則留言:

  1. 林同學:您提供了什麼意見可對其他同學的報告有所助益?去查出生證明的小孩肯定身心不健康?沒做這項確認也不會影響人格發展?人格權等於身心發展正常?
    希望以上主張不是「看出來」而是「想出來」(請不要強辯您強調的是『猜想』)。
    您認為,這種未加說明、自以為是的說法會有幫助?
    「不知道,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無所謂!」那何必提?何必在乎什麼時間提?
    如果發言不希望與其他同學交流,此事可免;若希望保持交流,請把看法說清楚。如果您認為題目不值得討論,更沒人強迫您發言!

    回覆刪除
  2. 我不想迴避你所說的問題,可是我一直都不太瞭解老師你針對的問題是什麽。我從來都沒有要自說自話而放棄交流,能否讓我知道我的表達哪裡出了問題造成老師總認為我沒有交流意願?

    我僅作猜想而未舉證說明為何不確認雙親身份不會影響人格發展,因為這可以回歸到大家各自的生活經驗上去驗證,如果你要告訴我這種說明方式不足,那麼可否讓我知道如何不足?如果說人格權和身心發展正常沒有關係或說法太模糊,那可否解釋讓我明白?我說明不足、表達模糊,但是因此說我沒有交流意願也不太公平吧?

    回覆刪除
  3. 倘若自知說明不足、表達模糊,當竭力補強,何必花時間抱怨他人對待不公?
    有一小孩無意間知曉自己是試管嬰兒,進而希望能知道基因父母的身分,您打算告訴她或他,「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沒有身心健康之人會做這種事,如果你去做,那是你不正常」,如果這位小朋友問,「為什麼想知道自己的身世是身心不正常?」您打算告訴他,「那是我的生活經驗」,為什麼你的生活經驗可以作為其他人決策的標準?
    話該一次努力說明白,更不宜遇到質疑,就聲稱遭到誤解或不公平對待。如果沒把握說清楚,那就審慎發言。書寫不是聊天,更不是隨意發表的念頭或隨想。
    討論問題要按正反立場設身處地去推論和舉證,作不到這一點,一切的交流必定困難重重。

    回覆刪除
  4. 是,老師舉的例子的確讓我發現上面的命題有問題。確認雙親身份之人身心不健康這樣的說法的確不對。

    我想說的是一般人並沒有因為沒有確認雙親身份而阻礙身心發展。至於試管嬰兒在知道自己是試管嬰兒后不會因為沒有確認雙親身份而阻礙身心發展這個說法我承認太過武斷。

    請允許我收回和修正,我想問:在什麽情況下,不確認雙親身份會阻礙一個人的身心發展?類似的問題其實我已經在負責這一題目的法官文章下提問,可能因為該文出現之時日太久才無人理會。這是爲什麽我才上傳此文想嘗試引發討論。可能方式不對還請見諒。

    回覆刪除
  5. 您最好先論說「想問的問題」的正當性,先交代「為什麼不確認雙親身分不會阻礙身心發展」。
    知悉雙親身分與自我認同的因果關係已經由大法官會議確立,您當然可以挑戰,那本是討論的焦點之一。
    基因父母的隱私權與試管嬰兒的人格權的緊張是本題核心,正反方所設定的角色與社會期待相反,試管嬰兒必須捍衛隱私權,基因父母必須為小朋友的認同而退讓。

    回覆刪除